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“世界水日”,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“中国水周”。连日来,我市“世界水日”“中国水周”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持续开展。
水是生存之本、文明之源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,提出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思路,并精确指出,要坚持“以水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产”,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,合理规划人口、城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。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。
牢记嘱托,奋勇争先。近年来,濮阳这座因水而困、因水而谋的中原城市,深入贯彻习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,以“水”为笔,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蓝图上挥毫泼墨。从纵横交错的现代水网到汩汩清泉润泽千家万户,从河长制下的碧水清波到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牢固防线,濮阳正以系统思维推进水治理现代化,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。
濮阳地跨黄河、海河两大流域,有大小河沟96条,多为中小河流,水资源极度贫乏。市水利局提供的最新一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62.7毫米,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.62亿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量122立方米,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/3、全国的1/16,属于极度缺水城市。随着新型工业化、城镇化的加速推进,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高水平发展的突出瓶颈。
近年来,国家“十四五”水网建设规划与河南“四水同治”“五水综改”战略的叠加,为濮阳带来了历史性机遇。从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到濮阳市水系连通项目,从智慧灌区试点到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一系列工程正在将“以水定城”的发展逻辑转化为现实图景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市统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、水灾害等多方资金,完成工程建设项目384个、投资337亿元,连续4年获全省“四水同治”考核优秀等次。完成渠村、南小堤、彭楼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,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7.1万亩;实施金堤河、马颊河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工程,治理河长141公里;建成引黄入鲁工程、范县水系连通、卫河取水项目等工程,完成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沉沙池东、西条渠清淤,清丰县引黄调蓄工程等相继开工,引调水能力持续提升。2024年,我市抢抓增发国债政策机遇,成功申请国债项目24个、国债资金11亿元,项目现已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。同时,围绕全市“六横六纵”市级骨干水网,编制完成《濮阳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》,谋划了“13纲58目58结”水网结构。
针对国家“两重”政策重点支持领域,今年,我市加强项目资金争取,谋划实施重点项目33个、总投资59亿元,“十五五”期间拟实施重点项目18项、总投资235亿元。
实施农村供水“四化”建设,推进饮水水源置换,既能解决城镇和乡村居民吃水不安全问题,又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地下水开采。2019年以来,濮阳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,充分的利用南水北调引水指标,全力推进农村供水“四化”,逐步将农村水源由地下水置换为地表水,持续扩大城乡供水一体化范围。
“以前我们吃的是地下水,口感不好。自从吃上了丹江水,感觉跟喝矿泉水似的,味道甘甜可口!”3月24日,喝着自家水管里流出来的丹江水,范县濮城镇北街村村民王玉敏感慨道。
2021年12月1日,随着范台首端调流调压阀缓缓开启,丹江水通过管道流向范县、台前县的千家万户,我市最后2个未通丹江水的县——范县、台前县群众吃上了清冽甘甜的丹江水。自此,濮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丹江水全域覆盖。
为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供水水平,我市健全农村供水服务机制,全面落实限时服务承诺制,做到“民呼我为”“接诉即办”,农村供水问题实现动态清零。2024年,我市投资3.35亿元对农村老旧供水管网和设施设备做维修养护,全方面开展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,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全部达标。
今年,市水利局将持续巩固供水“四化”成果,快速推进农村末端供水管网更新改造。开展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,形成黄河水和丹江水双水源互为补充、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的多水源城乡供水体系,全方位筑牢城乡供水安全防线,让群众喝上“放心水”、用上“顺心水”。
春日暖阳下,在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,波光粼粼的河水、绿树掩映的河堤、追逐嬉戏的孩童、悠闲散步的老人、掠过水面的水鸟,一幅人与水和谐共处、水与城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跃入眼帘。
“曾经的金堤河,两岸遍布养殖场、垃圾场、砖窑厂,杂草丛生、污水横流,群众怨声载道。现在的金堤河,是一个集湿地生态观光、湿地科普宣教、滨水休闲度假、湿地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,也是湿地保护的‘河南样板’。”濮阳县水利局负责说,这样的转变,源于河长制的深化创新。
近年来,我市持续推进河长巡河履职,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河长2400余人真正动起来、走下去,开展汛期巡河检查,排查风险隐患,解决有一定的问题,“河长+”工作机制逐步完善,“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”行动扎实开展,河湖“清四乱”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推进,黄河流域“清四乱”成绩非常显著,整治河湖“四乱”问题1000余个,多年难以根除的黄河滩区26个砖瓦窑厂全部拆除,河湖面貌得到明显改善。同时,大力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工作,全市累计建成12处省市级幸福河湖,其中黄河台前县段被命名为“省级美丽幸福黄河”。
“今年,我们将一以贯之落实好河长制,全力打造幸福河湖,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,持续做好水土保持,逐步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。”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。
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。所谓“有多少汤泡多少馍”,就是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定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内,做到以水定城、量水而行。
2024年,我市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,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,全市万元GDP用水量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54.49立方米、10.65立方米,较2020年分别降低32.3%、59.04%,超额完成省定目标。为保障用水需求,我市完成《濮阳市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》编制,为工业用水优化出8000万立方米水指标;与安阳市签订南水北调水量交易协议书,水权交易实现“零”突破;成功获批每年973万立方米卫河取水权,改变了过去“卫河有水不能取用”的局面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共引黄河水29.1亿立方米、南水北调水5.9亿立方米。引黄入冀、引黄入鲁工程累计向河北、山东供水40.8亿立方米,彰显了濮阳担当。
生态流量是维系河湖生态功能、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的重要举措。我市强化生态水调度,完成主要河道水量分配,年向河道生态调水7400多万立方米,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初步构建。
在强化地下水管理方面,我市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有效扭转了我市近20年来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,自2021年10月以来我市地下水水位实现持续回升,全市浅层、深层地下水水位分别上升2.89米、2.32米。在水利部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过程中,我市全域退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范围。
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,河湖面貌、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;群众喝上放心水,生产用上节约水,乡村引来幸福水,水支撑能力不断的提高,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在龙都大地徐徐铺展。